遠銷50多個國家,鹽城射陽“老手藝”編出“新時尚”
一束采自黃海灘涂的蘆葦,一臺木制的傳統織布機,織娘們雙腳踏板上下交替,雙手輪換操縱機杼和梭子,織就一件件生動的小動物形象,抑或是實用美觀的生活用品,這就是鹽城市射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草編。自2016年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射陽地區的草編匠人們憑借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求,不斷創新與發展,讓這一古老技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非遺”技藝的薪火相傳
射陽草編技藝有著300多年的歷史,它在清康熙晚期隨移民傳入鹽阜沿海即今射陽地區。射陽地區氣候溫潤無污染,盛產蘆葦、蒲草、三角草等,為草編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原、輔材料。草編技藝在射陽地區逐漸發展,從最初的海邊制鹽、打包、包鹽用,逐漸衍生到農民生產生活的一些工具,成為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射陽縣,戴氏草編是草編技藝傳承的杰出代表。戴氏草編技藝已經傳承了十一代,是射陽縣唯一未中斷且發揚光大的草編技藝。戴元軍,作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草編)代表性傳承人,是射陽草編技藝傳承的重要人物。他自幼便對草編技藝有著濃厚的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逐漸掌握了草編技藝的精髓。戴元軍深知,傳承是草編技藝得以延續的關鍵。因此,他積極投身于草編技藝的傳承工作,通過師徒相授、家族傳承等方式,將草編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
不僅如此,戴元軍成立的江蘇桃園家飾有限公司,還是射陽草編技藝傳承的重要平臺。該公司定期邀請經驗豐富的草編藝人來廠授課,傳授草編技藝的精髓和技巧。同時,公司還鼓勵員工參與草編技藝的學習和實踐,培養了一批批技藝精湛的草編匠人。
傳統文化的現代演繹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對草編技藝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在傳承的基礎上,射陽草編技藝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同時,射陽地區的草編匠人們,積極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產品種類和設計風格,將傳統草編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時尚感和藝術感的草編作品。
鹽城東泰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草編產品的設計與制作的非遺文化民營企業。公司負責人張其領在傳承草編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草編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研發出了多款新型草編制品。其中,公司設計的18類60多種草編產品遠銷美國、希臘、巴西、日本、韓國、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設計的草編墻紙、軟木墻紙、屏風隔斷等產品,不僅保留了傳統草編技藝的特色,還融入了現代時尚元素和環保理念,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除了產品創新外,張其領還注重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研發團隊,為公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與某高校合作,研發出了一種新型草編復合材料,這種材料不僅具有草編制品的透氣性和環保性,還具有更高的強度和耐久性,為草編制品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張其領的帶領下,鹽城東泰裝飾材料公司迅速崛起,成為射陽草編產業的領軍企業。
古老技藝的現代轉型
近年來,射陽草編技藝不僅得到了傳承和創新,還通過與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等產業的融合,讓這項古老技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射陽縣委、縣政府對本縣草編發展高度重視,給予草編行業以資金和政策照顧,扶持草編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開發加工草編工藝品。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鏈發展模式,射陽草編技藝實現了從原材料采集、加工制作到市場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一方面,草編技藝的產業化發展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民收入。許多農民在農閑季節到合作社車間上班,或者將秸稈、蒲草等原材料拉回家中做活,既增加了收入,又傳承了技藝。另一方面,草編技藝的產業化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許多游客來到射陽,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可以親身體驗草編技藝的魅力,購買到精美的草編制品。
射陽縣的合德鎮桃園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0年,射陽縣在合德鎮桃園村建起了蘆葦草編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用秸稈手工編織窗簾,制作墻紙、秸稈工藝畫等系列草編制品。如今,桃園村的草編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此外,射陽縣還積極舉辦各種草編技藝的展覽和比賽活動,通過展覽、比賽、表演等形式,展示射陽草編技藝的獨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資者關注射陽草編技藝。在提高了射陽草編技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還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射陽的草編工藝品銷往美國、俄羅斯、巴西、韓國、印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帶動了萬余農戶致富,還能年創匯上千萬美元,實實在在的惠及了當地百姓。